“家轿王”换代

甚至有时会“弃马保车”也未尝不可,至少能优先保住企业的生存,其后才有可能再图发展。  第二家风投公司Powerlaw给出来了2200万欧的估值。  从融资顾问转型成为职业风投,一年的时间,签了5份投资条款书,我现在想说一句话:作为一名风投在谈判桌上出现,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糟糕的了。所以,即便是上面最好的情况,所有商业计划都执行的非常到位,下一轮融资都非常成问题。 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,如果是作为风投出现在谈判桌上,其美好的感觉急转直下,其原因是纠结在公司估值上面。  那么对于SaSSy公司来说,这三种路径都分别意味着什么呢?  在交割之后,SaSSy的创始人会看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多了一大笔钱。在创业早期,不管你是高估值,还是低估值,你在B轮融资上失败的概率高达90%,而你的公司估值既可以是500万欧,也可以高到2200万欧。  一次性交易的商业模式:  电子商务/移动电子商务:0.5-1倍的交易额  交易平台:1-2倍的交易额  服务:0.5-1倍的收入  授权许可:1-2倍的成交量  硬件:1-3倍的收入  广告科技/媒体/工作招募平台(反正就是跟推广有关的商业模式):1-2倍的交易额  其他的变量:增长率、利润率、CM、产品技术壁垒、国际上的知名度、行业内的垄断/领导地位  经常性收入的商业模式  SaaS:5-7倍的收入  变量:增长率、用户获取成本、流失率、平均每单交易

也别太急,不是发篇软文就玩好了,也不要动不动就吸10000粉,阅读10万+,真没啥用。  但是到了2014年之后,被小米动了蛋糕的对手都醒了过来。最外面一层是为了做手机请来的摩托罗拉硬件班底。实际上雷军是92派企业家,1989年就开始在学校写代码挣钱,他1990年第一次创业,1992年加入金山。  在风口的时候,这些人中不少,流露出了要超过雷军的想法,比如傅盛做PR说自己不是雷军马前卒,陈年祝福雷军的手机做的和凡客一样好,蓝港做斧子科技的时候夸下海口、但是三年下来,基本上都老实了。  这道题不难,即使你不知道雷军在金山和小米的奋斗史,你的中学老师也一定告诉过你,答案要选最长的。  小米过高估计了自己生态链的价值,这是2014年小米上下陷入癫狂的后果。  但是没想到啊,这一笔大钱没有拿到,一年后想价格战打华为力不从心,同时OPPO、VIVO的重线下模式又崛起。何况2014年小米全年在憋的大招小米Note,不上指纹识别,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不是别人能决定的。比如最近在小米高管中比较活跃的尚进,就是金山系的老人返巢。  小米直到今天,雷军仍然是事必躬亲冲在第一线的

  没有新增用户了,现有用户的购买习惯正在向大卖家转移,因为我们能看见的广告和活动都被大卖家占据,直通车、聚划算、双十一等等,只有大卖家才有钱有资源去砸,中小卖家的拉新成本比大卖家更高,进一步阻止了中小卖家的成长。  张伟:我接着说关于内容创业焦虑的问题。  李丰:想问李翔,本质上你卖给用户的更多的是内容还是服务?  李翔:是结合在一起的。我觉得UGC是一个伪命题,UGC不是商业模式,它很难做迭代。  李丰:回到另外一个问题,你认为原来内容创作专业技能持有者在定价中是不合理的?  左志坚:因为他们是国有企业的一部分,是价值洼地,所以说这些人出来后,投资他们的话肯定是很值得的,因为原来就处于一个价值被高度低估的情况。举个例子,在场所有的女生一定知道什么样的角度自拍是最好看的,原因是手机自拍功能已经训练这个群体超过5年,有这个基础。因为知乎之前的生产者已经开始往PGC靠拢了。  李丰:票房乘以30%减掉赠送过的优惠水分,总数400亿,其中还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进口的。  本文由FreeSWorkshop之「内容创业闭门论坛」上的分享整理而成,感谢四位分享嘉宾:新世相创始人张伟、《李翔商业内参》出品人李翔、珠玑信息CEO左志坚、上海与闻文化传媒创始人张雪松,以及主持人李丰。  张雪松:我想张伟一个问题,你们现